
来源:华艺元界公众号:https://mp.weixin.qq.com/s/uHkvQtMzjoRvbJQanRPKUQ配资公司行情
LU HONG MING
于传统与科技间
探寻山水画的新境
晨光中的笔墨守望者
晨光透过窗棂,在宣纸上投下斑驳的光影。路洪明正手持狼毫,笔尖在墨碟中轻蘸,抬腕间,黄山的奇峰已在纸上初显轮廓。这位身兼中国书画报社社长重任的艺术家,指尖中流转的不仅是笔墨,更是千年山水文化的脉搏。作为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画山水方向研究生导师,他主持的《古典山水画文质应用》课题,恰似一把钥匙,正试图打开传统与当代对话的大门。
从千年经典中汲取活水源泉
在中国山水画的长河里,隋代展子骞播下的种子已生长千年。那些泛黄绢本上的峰峦叠嶂、溪泉飞瀑,在路洪明眼中都是跳动的生命。“古人把心魂揉进了笔墨” 他常对着学生们感慨,“你看范宽的《溪山行旅图》,那山石的皴法里藏着西北高原的凛冽风涛;董源的《潇湘图》,每一笔都洇着江南的烟雨朦胧。这些经典不只是博物馆里的标本,更是能让当下创作汲取养分的活水源泉。”
展开剩余76%《太湖微风荻如烟》
笔墨间的 “雅” 与平衡
画室墙上挂着路洪明新作《云烟千尺鳞》,松针如剑刺破云层,主峰在氤氲雾气中若隐若现。“我追求的‘雅’,不是闺阁里的柔弱,是泰山压顶不弯腰的气度。” 他指着画中虬曲的松树解释“这恰似《诗经》里的 ‘雅’,既有庙堂的庄严,又含田野的质朴。这种美学追求与传统文化里的中庸之道一脉相承,就像走钢丝的艺人,在刚与柔、浓与淡之间寻找绝妙的平衡,每一笔都如舞者踮脚旋转,于动态中维持着精妙的和谐。”
《云烟千尺鳞》
与自然对话的创作之路
为了捕捉黄山云海的变幻,他曾在玉屏楼待过整整四十天。破晓时分,当第一缕阳光穿透云层,金色的浪涛在群峰间翻涌,他忽然懂得为何徐霞客会三游雁荡山——那些看似静止的山石,其实时刻在与天地对话。“山水画家要做自然的密友” 他在写生本上记下感悟,“松树的每道裂痕都在诉说风霜,山峰的轮廓里藏着大地的呼吸。”这些感悟化作笔底波澜,让他的黄山系列作品既有传统笔墨的筋骨,又透着当代人的生命体验。
《黄岳群峰东南见》
传统笔墨中的古今智慧
案头的《赵孟頫书法论》已被翻得卷边,其中“用笔千古不易”的字句旁,满是他密密麻麻的批注。“这笔法就像老中医的脉诊”,他常对学生打比方,“轻重缓急间藏着生命的节律。” 在赏析《富春山居图》时,他发现黄公望的披麻皴里竟藏着《周易》“一画开天”的哲思,那些看似随意的线条,实则是天地初开时的混沌与清朗。这种领悟让他的笔墨既有传统的厚重,又不失当代的灵动——偶尔借鉴的西方透视法,恰似为古画打开一扇小窗,让新鲜空气流进来,却始终保持着中式美学的魂魄。
《天寒万树明霁色》
让传统与科技共舞
当人工智能的浪潮席卷而来,这位传统笔墨的守护者却敏锐地嗅到了变革的气息。人工智能(AI)技术在山水画领域的应用正逐渐拓展,既为传统艺术创作与研究带来革新机遇,也引发了一系列争议和挑战,AI技术可以让《千里江山图》在观者眼前 “活”过来 —— 青绿山水间仿佛能听见潺潺水声,亭台楼阁里似有古人对弈“传统不是沉重的枷锁,而应是能与科技共舞的精灵。”人工智能(AI)技术在山水画领域的应用正逐渐拓展,既为传统艺术创作与研究带来革新机遇,也引发了一系列争议和挑战。
如今站在艺术的十字路口,路洪明比任何人都清楚肩上的重量。他见过李可染先生为写生踏遍万水千山,也亲历了数字技术对艺术的冲击。暮色渐浓时,路洪明放下画笔“宋代山水画是珠穆朗玛峰,我们不必重复攀登,但要在新的疆域竖起自己的标杆。做到‘体物之性、达己之情’才能真实表达艺术家的情感,从而与AI创作的作品拉开距离。”他知道,让千年笔墨在科技时代焕发新生,或许要走很长的路,但只要笔尖还能触碰心灵的温度,这条路就永远值得追寻。
《宝塔晨曦》
艺术家简介
路洪明:
又名鸿铭、鸿明,字砚生、砚山,山东济南历城人,南开大学硕士研究生。任教于天津美术学院,教授、硕士研究生导师,中国书画报社社长、执行总编辑,天津美术学院学报《北方美术》编委、编审,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客座教授,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,中国美协美术新闻媒体工作委员会委员,天津市美术家协会理事、艺术理论委员会秘书长、山水画专业委员会学术部主任,天津市书画艺术研究会副会长,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,天津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、河北区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。
在学术刊物发表论文数十篇,代表论文《龚贤笔墨语言探微》配资公司行情,多次在山东、天津、广西、甘肃、四川、辽宁等地,美国等国家举办作品展览,出版有《简斋杂辑》《路洪明绘画作品选》《路洪明作品选》《路洪明写意山水》《斯文在焉作品集》《路洪明作品选——写生临摹卷》等。
发布于:天津市尚红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